知乎者也丨葉子清:七重光陰甜
晨霧未散時,福安市城北街道錦陽社區(qū)洋邊村的古宅已在氤氳米香中蘇醒。七層糕的蒸氣漫過黃墻黛瓦,在青石板上凝成露珠,蜿蜒成跨越千年的甘甜脈絡(luò)。這種用七重時光疊起的甜,總讓我想起母親在灶臺前絮語:“蒸糕如繡花,急不得的。”她布滿褶皺的掌心摩挲竹蒸屜的模樣,恰似撫過歲月的綢緞。
新陽路的正午,總被清亮的尾音劃破街市喧囂:“七層糕……七層糕……”賣糕人左手托著塑料薄膜,右手執(zhí)蘋果刀如持刻章,寒光閃過間菱形糕塊已落在掌心,一塊菱形七層糕遞給你,滿足您的味蕾,讓您軟糯香甜。
老家就在洋邊村,距離新陽路約50米,移動支付的光標在掃碼聲中閃爍,倒叫古樹蔭里的蟬鳴都靜了三分。那棵五百歲的避暑樹仍守著洋邊村口,年輪里刻滿世事滄桑:后山婆娑的綠竹?;鲗幝殞W院操場的塑膠跑道,青翠茶壟間拔起圖書館的玻璃幕墻,折射著當代教育的晨光。唯有老宅飛檐上的脊獸,還在守望不復(fù)存在的曠野水田。
老宅是座明末古厝,藏著葉氏十一代光陰,前廳后院設(shè)計對稱之美,大堂右側(cè)曾有個輝綠石臼駐守,逢年過節(jié)搗糍粑的咚咚聲,與檐角風鈴合奏過數(shù)百年歲月交響。而今石臼不翼而飛,敲擊聲永遠停在了時光深處,倒讓租賃古宅的七層糕匠人吳世發(fā)接續(xù)了甜味的傳承。
七層糕又叫水糕,也有人稱之“千層糕”,紅白相間,是道福安地方傳統(tǒng)特色米食,顧名思義:它至少有七層之厚,以其軟糯香甜、層次分明的特點深受當?shù)厝讼矏邸鞘腊l(fā)原籍社口鎮(zhèn)榮嶺頭村,年逾知天命,恰好兩邊手“55”之齡,制作七層糕已有多年歷史。
黃檀木蒸籠里的秘密,藏在吳氏宗譜泛黃的紙頁間。南宋淳熙年間,吳氏先祖自中原南;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吳角九公再從潭頭鎮(zhèn)王沙坑村遷居榮嶺頭,把北方的炊餅技藝揉進閩東的稻香。武陵溪畔的農(nóng)婦發(fā)現(xiàn),用新碾的晚稻米磨漿,佐以紅糖與白糖,能讓層層米漿在蒸汽中凝結(jié)成琥珀色的年輪。老人們說七層糕的層數(shù)暗合北斗之數(shù),每揭開一層蒸籠,都是向歲月借一勺星光。
我曾在潭頭鎮(zhèn)棠溪村看過林阿伯做糕,花甲之年的他仍堅持用石磨碾米磨漿,竹篩過漿的動作像在撫琴。頭層米漿摻入梔子黃,蒸透后澆第二層紅糖漿,如此往復(fù)七回,蒸籠里的水汽氤氳成霧,將老人佝僂的身影映在木格窗上,竟與清光緒年間的《福安縣志》里“九都炊玉”的線描插圖重疊,蒸騰水汽里晃動著明清商幫的騾鈴殘影。
最動人的是莫過于揭糕時分,竹刀沿著蒸籠內(nèi)壁游走,七種色彩如彩虹墜落凡塵:梔子黃是立春的菜花,蔗糖藏著秋收的暖陽,最上層的朱砂紅,分明是古茶道上挑夫的燈籠。糕體入口時,甜潤與柔滑交替于舌齒間,恍惚聽見明清商幫的騾鈴聲在鷲峰山脈回響,看見挑著竹筐的貨郎,用七層糕慰藉百里茶道的艱辛。
那日上午,偶回老家察看,老家廚房熱氣騰騰,但見三床七層糕恰好蒸畢,糕面色彩美觀細嫩,富有彈性,吳師傅正手撒白芝麻,為七層糕面畫龍點睛如綴星斗,準備上街售賣,差點燃起我的味蕾。
福安制作七層糕的歷史甚遠,可以追溯到古代,每年在農(nóng)歷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期間,家家戶戶用七層糕祭祖。吳師傅告訴筆者:“七層糕象征著豐收,寓意著高升幸福。三月三的榮嶺頭村,家家戶戶仍在用七層糕壘起祈愿塔,讓紅糖的暖流漫過鋼筋森林的縫隙,祈盼自己心中幸福的期望。”
七層糕主要原料是糯米、紅糖和白糖,以七層不同質(zhì)感的糯米層疊加而成,入口時底層Q彈、中層綿軟、表層細嫩,形成遞進式的口感體驗;趁熱食用時,軟糯香甜的米香與蒸汽浸潤的濕潤感完美結(jié)合,帶來“融化心靈”的滿足感,頗得福安市民青睞。雖然制作過程簡單,但卻需要耐心和技巧,才能做出層次分明、軟糯香甜的完美口感,先不說浸米、磨漿,僅蒸熟一床七層糕,每層蒸約8分鐘,時間就需要個把小時。
清明節(jié)的晨露沾濕吳師傅的圍裙,他將十斤糯米在七重蒸煉中化作彩虹年輪,機器轟鳴替代了石磨咿呀,卻未改米漿滑過指間的柔潤——這是北斗七星的啟示,每揭一層蒸籠便舀一勺星河。七層糕,不僅是一道美食、一種地方風味!也是一方民俗,一種文化韻味!當蒸汽漫過雕花窗欞,米香纏繞著梁上懸垂的粽葉,七層糕在玻璃櫥窗里泛著溫潤光澤,像部未寫完的地方志。
忽然間懂得這需要等待的甜,原是要用七重光陰來注解:當生活被快消品切割成碎片時,總有些古早味在慢火中煨著,教人明白豐盈本該如此層層積淀。
來源:閩東日報·新寧德客戶端
作者:葉子清
編輯:林宇煌
審核:藍青 林珺
責任編輯:林宇煌
(原標題:知乎者也丨葉子清:七重光陰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