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免费看少妇喷水高潮,中文字幕精品亚洲人成在线,免费国产2021一区,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ol id="korfq"><nobr id="korfq"><kbd id="korfq"></kbd></nobr></ol>
    1. <s id="korfq"></s>
      <mark id="korfq"><thead id="korfq"><input id="korfq"></input></thead></mark>
      首頁 新聞頻道 太姥山下

      永遠的豐碑

      2015-10-07 22:38 來源:寧德網 周芬芳

      新四軍六團北上抗日紀念碑

      寧德網消息(周芬芳)穿越時空的隧道,78年前,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危在旦夕的歷史時刻,中共閩東特委主動與國民黨福建省當局經過多次反復艱難談判,終于達成停戰(zhàn)共赴國難的協議。根據協議決定,將閩東紅軍獨立師改編為福建抗日第二游擊隊。不久,新四軍軍部命令將閩東獨立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北上抗日。今天,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深為中國共產黨人的民族大義所震撼,同時也為閩東人民的愛國精神所感動。

      艱難談判

      面對鐵蹄的蹂躪、民族的屈辱,握緊拳頭,一同抗日,成了全民族的拳拳之心。1937年春,中共閩東特委主動發(fā)出《告國民黨書》,提出“對內團結,并肩抗日”的主張。正義之舉,贏得民心所向、正義所趨。民族大義使然,至9月中旬,國共雙方終于達成協議:閩東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福建抗日第二游擊支隊;國民革命軍福建抗日游擊支隊由共產黨領導;以中共閩東特委的名義發(fā)表《國共合作共赴國難宣言》,并公諸報紙。改編用的番號是閩東紅軍方面提出的,當時葉飛與閩東特委的同志還不知道國共已經達成協議成立新四軍,聽說閩西紅軍用了“抗日游擊隊”,所以閩東紅軍也就用這個番號。1937年12月,在當時的《福建民報》上公開發(fā)表了《中國共產黨閩東特委共赴國難宣言》。抗日的烽火在閩東這塊土地上燃起。

       順利改編

      義旗所指,眾望所歸。中共閩東特委根據黨中央指示和閩東國共合作的新形勢,命令閩東各縣根據地的紅軍游擊隊及工作人員集中學習整編。僅僅十多天,閩東獨立師第三支隊率先進駐屏南玉洋村整訓,寧屏古縣委、政屏縣委,以及寧屏四區(qū)、寧屏五區(qū)共二三百人紛紛響應,應聲而至,一時間,戰(zhàn)斗在群山叢林中的紅軍戰(zhàn)士,熱烈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從四面八方匯聚屏南縣棠口村整編待命北上抗日。當李子芳、葉飛在棠口宣布閩東獨立師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的那一刻,紅區(qū)屏南沸騰了。抗日隊伍邊操練,邊宣傳,在屏南這個小山城掀起了愛國救亡運動高潮。160多名屏南熱血青年踴躍加入了六團抗戰(zhàn)隊伍。1938年2月14日,新四軍六團1380余名將士從屏南棠口、雙溪出發(fā)開赴抗日前線。一大早,群眾不約而同地來到祠堂,擂鼓、點燭、鳴炮,歡送葉飛團長率領部隊出征。朔風烈烈,戰(zhàn)旗飛揚,“送兒參軍打日寇,擁軍支前當模范?!笨h城和棠口以及周邊的兩千多民眾,扶老攜幼,與新四軍將士灑淚話別。

        人民支持

      “國難當頭,匹夫有責”。

      屏南是山區(qū)小縣,土地貧瘠,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為了支持新四軍六團北上抗日,他們省吃儉用,有錢出錢,有糧出糧。在集訓中,屏南人民共為新四軍六團供應大米5.6萬斤,木炭2萬斤,制作軍服600套,草苫700床。此外,還幫助部隊搭蓋營房,加工大米,運送物資,以及挑水、送信等勞務,各種用工達3000多個。

      新四軍六團在屏南集訓,恰逢寒冬臘月,是一年當中最寒冷的季節(jié)。往年這個時候,農民大都窩在家里歇冬等待過春節(jié)。但為了部隊官兵御寒,縣城附近的村民冒著嚴寒上山砍柴、燒炭。屏南冬天很少有新鮮的蔬菜,為了讓部隊官兵吃好,村民把貯藏的冬瓜、南瓜、馬鈴薯、大豆捐獻出來。大豆是當時最好的營養(yǎng)品,那時,雙溪城里有六七家豆腐坊,自從新四軍六團來了以后,豆腐基本是供應部隊食用。棠口駐軍有1000多人,村里5家豆腐店日夜加班。為了讓部隊士兵有暖鋪睡好,老百姓就把自己床上的兩件草苫拆下一件送給部隊。為了使官兵北上抗日不受凍,許多家庭把準備給老人做棉襖的棉花捐獻出來制作棉軍衣,甚至有人把娶媳婦用的棉花也捐獻出來。棠口村周榮劉、雙溪村彭理斯等裁縫師傅發(fā)動家人和有裁縫技術的人為新四軍趕制軍服,當年屏南縣政府共為新四軍六團籌集軍餉3萬多銀元,商界富戶捐獻3萬多銀元。眾人拾柴火焰高,這里成了好后方。

      豐碑永立

      為了記住這段歷史,1984年,在紀念閩東蘇區(qū)和閩東獨立師成立80周年之際,寧德地委、行署決定在屏南棠口、雙溪建立紀念碑。2011年7月1日,在建黨90周年的偉大紀念日,新四軍首長們的后代、閩東紅土地文化發(fā)展促進會和屏南千余名干部群眾代表聚集在當年新四軍六團子弟兵北上抗日出發(fā)地棠口隆重舉行“新四軍六團北上抗日紀念碑重建奠基儀式”。經過屏南父老鄉(xiāng)親的鼎力支持,由中共屏南縣委、屏南縣人民政府和閩東紅土地文化發(fā)展促進會聯合重建的新四軍六團北上抗日紀念碑于2013年9月25日舉行揭碑儀式,同時紀念阮英平烈士誕辰100周年和新四軍六團北上抗日75周年。這個紀念碑采用花崗巖石材制作,碑體長36米,象征著沙家浜36個傷病員,高5.8米,象征著新四軍六團最引以自豪的58師(旅),正面為大型浮雕,生動再現了屏南父老鄉(xiāng)親送別子弟兵北上抗日的動人情景和新四軍六團馳騁抗日戰(zhàn)場逞英豪的恢弘場面,它必將永遠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成為!

      回望近年來有幸參與重建紀念碑全過程、有幸跟隨閩東紅土地文化發(fā)展促進會穿越華東中原大地千萬里,深情追尋新四軍六團英烈先輩戰(zhàn)斗足跡的難忘歷程,那一段戰(zhàn)功卓著、英雄輩出的軍史畫卷總是閃耀在我們面前。站在流淌著紅色血液的閩東,瞻仰莊嚴神圣的新四軍六團紀念碑,心中溢滿無盡的感激與感恩!對紅土地深沉的愛、對革命先輩深厚的情,已經深深融入我的生命。傳頌閩東蘇區(qū)精神,成為我一生的堅守與追求。

      讓不變的紅色記憶永遠伴隨我們同行,去感受先輩沸騰的熱血,去繼承紅色的血脈基因;讓不竭的信仰之河源遠流長,去弘揚英烈的亮劍精神;讓不屈的民族脊梁頂天立地,去實現先輩渴望的強國富民之夢!

      (作者系閩東紅土地文化發(fā)展促進會顧問、屏南分會會長)

      責任編輯:鄭城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寧德網簡介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 加入我們

      寧德網 版權所有,未經寧德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14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號:1309374

      廣告聯系:0593-2831322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新聞熱線:0593-2876799

      寧德市新媒體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寧德市蕉城區(qū)蕉城北路15號閩東日報社三樓

      閩ICP備09016467號-17 網絡舉報監(jiān)督專區(qū)